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下稱AI)本月6日表示,尼泊爾未能有效立法,以保護移工不因被(仲介)收取高額費用而深陷債務困境,甚至在海外工作無法返家。
尼泊爾每年約有40萬人赴海外工作,其中又以波斯灣國家及馬來西亞為主,其外匯挹注約占GDP產值的三分一。
目前分類:國際視窗 (17)
- Jun 29 Thu 2017 15:07
國際特赦組織:尼泊爾政府未盡保護本國移工之責
- Jun 08 Thu 2017 14:38
虐待勞工疑雲:松下及三星電子遭指改革不力
松下電器(Panasonic,以下簡稱松下)及三星電子(Samsung)日前遭媒體披露其於馬來西亞生產鏈的移工遭雇主虐待,兩間公司對此提出改善計畫,但勞工權益組織質疑此計畫的規模及影響。
去(2016)年九月,英國媒體 《衛報》(The Guardian)調查發現,松下及三星電子廠曾剝削旗下勞工,勞工在工資上亦受欺瞞。
- Apr 25 Tue 2017 14:36
國際勞工組織限卡達於期限內終止移工遭虐情事
國際勞工組織限卡達於期限內終止移工遭虐情事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對卡達祭出最後通牒,要求卡達於11月前推動新勞工法規改革,暨以藉此終止移工遭虐的狀況,並表示將於十一月決定是否針對波灣國壓迫移工事件進行調查。
阿拉伯國家的兩百五十萬人口中,約有九成是來自印度、尼泊爾及孟加拉的移工,且多從事低工資的建築業,如為2020年世界盃建的運動場及基礎建設等。
- Apr 22 Fri 2016 11:18
世界各地善牧慶祝國際女孩日
2015年10 月9日這天,「女孩工作團隊」(the Working Group on Girls)在聯合國發表了第3屆的「女孩發聲活動」(Girls Speak Out)。
活動影片可見此:http://webtv.un.org/search/international-day-of-the-girl-2015/4552639119001?term=day%20of%20the%20girl
在印度邁索爾的校園進行了項祝願服務,為全世界的女孩祈禱──特別是無法享受權益、遭到迫害甚至被殺害的女孩。校園中的孩子也會演出描述兒童婚姻和童工的諷刺劇,而這些戲劇讓孩子們能將訊息帶回家──那就是身為兒童,他們應能享受童年,並且受教育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
同樣在印度,穆德比德里孩子進行的祝願服務則是要提升家裡對於「女孩的社會地位和更好的生活」之意識,同時也強調必須消除女孩在生活中面對的不同社會汙名和歧視。此外,學校也舉辦了論文和演講比賽以突顯女孩的重要性。
- Apr 22 Fri 2016 11:15
以《Maisha》紀錄片為主題的第54屆社會發展委員會議周邊論壇
在2月4日這一天,紐約善牧修女會、愛爾蘭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剛果民主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以及NGO「採礦工作團隊」(Mining Working Group)於第54屆社會發展委員會議中共同舉辦了一場的周邊論壇──「《Maisha[1]:礦坑外的生活》-自極度貧窮脫胎換骨的培力社區」。
這場論壇以放映紀錄片《Maisha:礦坑外的生活》(“Maisha: A New Life Outside the Mines”)[2]為主。紀錄片描述著剛果民主共和國南方城市「科盧韋齊」中危險簡陋的礦坑,以及圍繞礦坑而生的虐待、剝削、暴力、貧窮、疾病和死亡的故事;不過在這當中卻出現了項成功的發展計畫,婦女和兒童打破了虐待、暴力和貧窮的循環,並創造了充滿生氣的新生活。非正規的學校課程、提供給年輕女孩的訓練中心、以及科盧韋齊的合作農場都是社區中新生活的證明,而這些證明也刻劃出一個充滿希望的替代發展模式,讓其他處於全球供應鏈底下層級的社區得透過複製和擴展模式來打造永續的未來。紀錄片同時聚焦於具包容性、參與式的決策方法,這方法維護人權和性別平等、提供創新多元的工作機會、將前男女孩礦工帶進教室中,並且提供當地社區安全的飲食。
論壇中,製片Bernhard Warner播放紀錄片,善牧國際正義和平辦公室的Clare Nolan擔任主持人。除此之外,剛果民主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Charlotte Malegna Omoy提供了礦坑生活狀況的脈絡,「第三世界網絡」的Bhumika Muchhala嚴正評論了天然產業發展模式及其如何造成不平等和違反人權,愛爾蘭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大使David Donoghue則認為科盧韋齊這項計畫即是實踐2030議程的最佳典範。
- Feb 04 Thu 2016 17:22
〔國際視窗〕零容忍童工的承諾是廢紙一張
位在中非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供應全球50%以上的鈷礦產量,其中約20%產自其南部的非法礦場,當地約有11萬至15萬人用鑿子、槌子等簡單工具在地下深層 挖掘礦砂維生。國際特赦組織調查指,其中包括4萬名孩童,最小只有7歲,他們在連最基本的防護設備都沒有的情況下,長時間暴露在高危險、高污染的環境中, 冒著罹患肺部疾病、呼吸道疾病、皮膚炎等風險,每天賺不到2美元。
善牧修女會為國際性組織,於聯合國佔有一席之地,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所服務的區域位於科盧維齊,同樣為礦區,一樣的居民故事,一樣需要外界所認識、伸出援手。剛果民主共和國有幾個相當令人震撼的數據,它是全球倒數第二貧窮的國家,每一分鐘就有一名女性遭到性侵害,還有,很多孩子平均一天吃不到一餐....
- Jan 12 Tue 2016 11:06
2015年泰國善牧「終止對婦女和女孩暴力」16日運動
泰國善牧兒童資助計畫的蘇堤莎修女和她的團隊在「終止對婦女和女孩暴力」的「16日運動」期間籌辦了的一場活動。為了聚焦自11月26日至12月10日的16日運動,善牧蘇堤莎修女他們在廊開府省規劃了一場橘色盛宴,透過遊行提升人們反對對婦女和女孩暴力的意識,並鼓勵大眾勇敢向暴力說不,以參與2015年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暴力行動。他們邀請到兒童資助計畫中所有的學生和家長共襄盛舉,約有千名學童與家長參與,同時,修女們也邀請了廊開府省長擔任榮譽嘉賓。
透過與泰國的帕差拉吉帝雅帕公主辦公室(the Office of Her Royal Highness Princess Bajra Kitiyabha)、司法部長辦公室、警察、緊急服務單位等機構及當地組織進行網絡串連,對遊行活動有興趣的人數大為提升,最終竟有近六千人參與!其中包含了學生、政府單位、非政府組織、警察、海軍、陸軍、企業、聖保羅慈善修女會和善牧修女會本身。遊行進行時,隊伍由4個樂團帶領,其中2個樂團專門演奏泰國東北的伊桑音樂(Isan music)。跟在樂團後面的則是身障人士,有些人坐著輪椅、有的拄著拐杖──這些人是這次遊行的非官方榮譽貴賓。
遊行結束後,善牧兒童資助計畫中的507名學生榮獲30名嘉賓頒發的獎學金。此外,最佳團隊和最佳樂團也獲得了本次活動的獎金。這場遊行對所有參與者來說不但深具意義也難以忘懷。
原文:21 November 2015 16-days of Action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Children
- Nov 22 Sun 2015 17:05
〔善牧看新聞〕人口販運慘劇 墨西哥女孩:我被性侵了4萬3200次
除了美國與墨西哥,全世界幾乎都有人口販賣的影子。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有2700萬人受害,超過18、19世紀的黑奴買賣高峰,其中80%為女性、50%為兒童。
墨西哥中部的一個小鎮特南辛哥(Tenancingo),看似是一個普通的鄉下小鎮,安靜幽美,人口約1萬3千人,不靠觀光、工業或是農業出名,只是憑藉著長年拐賣婦女的人口販運而致富,成為一種當地的流行、專業跟標誌,深深烙印在卡拉.哈辛托(Karla Jacinto)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與痛苦。她緩緩地告訴CNN記者,「4萬3200次,」根據她的估計,「那是我被性侵的次數。」
人口販運的問題未曾消減,仍然折磨著數以萬計的女性跟兒童,這是我們的世界日益嚴重的問題。善牧在此呼籲:「一起守護人權、杜絕人口販運」!!
- Oct 03 Sat 2015 16:21
〔國際視窗〕全球童工超過2.4億 籲支持孩子受教權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於2002年決定每年6月12日為「世界無童工日」,聚集世界各地的政府、雇主、勞工團體、公民社團及人們,大家共同聚焦於童工狀況,並思考如何能解決童工問題。2015年的主題是「對童工說No,對高品質教育說Yes」,強調孩子們的健康發展與受教權。
據國際勞工組織發表本年度「世界童工報告」顯示,全球共有2.15億名兒童涉及童工問題,其中約有500萬孩子在剝削的環境工作過著奴隸一樣的生活,而男孩、女孩幾乎同樣的受到影響。
- Sep 27 Sun 2015 16:12
〔國際視窗〕阿根廷反性別暴力 萬人大遊行
阿根廷國內發生未婚懷孕少女遭男友毆打致死、幼稚園老師遭丈夫家暴,且當幼兒學生面前掐脖子等多起親密關係暴力事件,引起萬人手持「大男人主義殺人」的標語牌子,口呼「沒有任何一個女人不重要」的聚集在阿根廷總統官邸前抗議。而智利和烏拉圭也共同響應推廣反性別暴力。
(照片來源:路透社)
對女性的暴力在拉丁美洲是普遍行為,阿根廷也不例外。據統計,阿根廷每31小時就有一名女性死於暴力,雖國內有通過針對女性暴力的法律,但法律保障不足且沒有有效被執行,暴力事件仍經常發生。
- Aug 11 Tue 2015 15:16
〔善牧看新聞〕持續的武裝衝突打破了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經濟
位居世界第二名貧窮的國家,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來說,已經年復一年了……當善牧修女會進駐此地服務時,猶如掀開一面殘酷的簾子,讓人看清楚貧窮背後諸多的問題,如為了礦產的軍民衝突,如每一分鐘就有一名女性受性侵害的人民控制……
●完整新聞連結:http://www.chinatimes.com/photo-app/20150805001935-260802
●立即捐款幫助他們,請上:https://tw.charity.yahoo.com/project_donation.html?project_id=2297
- Jul 17 Fri 2015 11:24
〔善牧看新聞〕一個沒有強迫性移民的世界:移民與發展正義
國際移民泛指從事農業、工業和服務領域的移工及移民,不過這當中並不包含數百萬計的非法移民和難民。移民們大多是從低度開發國家遷移至已開發國家,例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人們會移民至北美,東南亞人會移民至東亞較富裕的國家、南亞人到中東、或東歐人到俄國或西歐等。
國際移民聯盟(IMA)表示,目前全世界已有2.32億的跨國移民,且這人數將繼續成長。然而現今的移民,其實是新自由主義下全球化政策所導致的不公平之產物。過去四十年來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政策的實施已加深了第三世界國家的不正常發展、造成移民們家鄉的農業崩解、工業能力衰減及大眾社會服務緊縮,使許多人流離失所,並被強迫移民。
對此,善牧支持建立一個沒有強迫性移民的世界。一直以來,我們持續關注移民的議題。當移民到來時,我們歡迎他們,聆聽、陪伴、並提供他們從語言技能到健康照護、社會支援、法律協助等的服務,同時我們也提倡體制和結構上的改革。
- Jun 28 Sun 2015 15:30
〔國際視窗〕祕魯家暴事件猖獗 新書談恐怖情人
維克特(Victor)抓狂失控後寫給卡拉(Carla)的信上表示「不會再發生」,一年後卡拉懷孕,但維克特把她打到流產,卡拉不僅受傷嚴重也從此失去生育的能力。祕魯集結25個相關恐怖情人的悲劇故事,出版新書「不要愛我愛到殺死我」 (Don't Die for Me,暫譯),以新方式探討當地許多暴力受害者隱忍的問題,並刊出恐怖情人寫的簡訊、情書及電子郵件。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利歐‧瓦爾加斯‧尤薩也為該書寫序。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發現,祕魯女性有高達61%曾遭受到肢體暴力,有49%的祕魯女性曾遭以武器攻擊、拳打腳踢、拖行等「嚴重肢體暴力」;據祕魯官方數據顯示,過去6年有680名婦女被另一半暴力致死,2011年秘魯政府宣布此類犯罪為「女性謀殺」,並以更嚴厲刑責懲處施暴者。
協助編輯此書的女權團體「Vida Mujer」會長坎辛恩(Nelly Cancion)表示,遭受家暴的女性聽到另一半說「我需要你」、「我會改」的甜言蜜語,往往選擇繼續隱忍施暴行為,但是實際上,恐怖情人很難改變重複施暴的行為。
- Jun 20 Sat 2015 15:24
〔國際視窗〕地中海難民前仆後繼 船難事件頻傳
非洲多國動盪不安,難民及移民為了躲避戰爭和貧困,設法越過地中海偷渡到歐洲,人蛇集團因此猖獗。今年四月搭載大批非法移民的偷渡船從利比亞出發,於地中海傾覆,造成900多人死亡,累積死亡人數是去年同時期的數倍,引發國際關注。包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歐洲各國領袖已呼籲歐盟正視此問題,一同協助打擊人口販運,避免移民溺斃事件再度上演。
歐洲聯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茉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於五月公布緊急移民方案,目的在減少非法移民移入,拯救其生命、確保邊境安全,並提出合法的移民新政策。茉格里尼表示難民問題不只是歐盟,同時也是歐盟所有會員國的共同責任,呼籲各國應該共同分擔。此份緊急安置方案將送交歐盟六月舉行的高峰會討論。
- May 07 Thu 2015 10:24
〔善牧看新聞〕受災區人口販運犯罪率提高
- Mar 26 Thu 2015 15:35
〔善牧看新聞〕你我嘴裡的美食,緬甸奴工屍骨堆出來的「血汗魚肉」
一名脫逃奴工向記者說:「吃魚的美國和歐洲人應該要記住我們。大海底下一定有成堆的屍骨,這些人骨可以堆成一座島了。」
1名緬甸漁工泣訴「我想回家,我們都想,父母已經很久沒有我們的消息,他們恐怕認為我們已經不在人世。」
另1名漁工坦言,即便被打,也不能反抗,彷彿活在死神的手裡一樣。
- Oct 14 Tue 2014 11:11
〔國際視窗〕重罪少年與成人同審 印人權團體籲勿犧牲兒童權利
根據印度官方數據顯示,近10年印度少年涉嫌重罪的情況增加65%,為了保護被害人權益及嚇阻少年犯下重罪,印度內閣於今年8月通過「少年司法2014修正案」,犯下如強暴等重大罪刑且年逾16歲的少年嫌犯,將可交由成人法庭受審,惟不得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須送國會審議。
此修法與2012年新德里巴士輪暴案有關,其中一名嫌犯年僅17歲,據稱為6名被告中犯案手法最兇殘的,但因印度法律規定,18歲以下少年嫌犯在少年法庭受審,且最高只能判處3年感化教育,引起各界討論。
人權團體表示,印度輿論希望加重少年性侵犯刑責,但不能因此犧牲兒童權利;與其以嚴刑處罰少年,不如提供青少年正確的法律知識、良好的教育及安全的生長環境。